
一国的历史、一人的一生,都像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流转。如果你也对这些“星星”充满好奇,记得点击关注免费配资炒股入,探索更多精彩故事!
——“妈妈,我想转学数学。”
——“……行吧。”
这是一位数学硕士陈由伟早年在加拿大时,和母亲的一段对话。陈由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。
展开剩余84%陈景润在人们眼中常被视作古怪孤僻的人,但谁也没想到,47岁时,他竟与一位29岁的女军医结婚,并育有一位天资聪颖的儿子。回顾陈景润的生活,虽说充满了枯燥的孤独,但这种枯燥,对于他来说却是他成就数学伟业的必要之路。
陈景润出生在1933年,那个动荡的年代,让他对学习充满了渴望。特别是在数学方面,陈景润展现出特别的兴趣与天赋。1948年,他进入福州的英华中学学习,第一次接触到沈元老师讲解的“哥德巴赫猜想”。沈元当时并没有预料到,他的一堂课将启发一个未来的数学巨匠。
这次启蒙让陈景润下定决心,未来要专注于数学的研究。两年后,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,开始了自己的数学学习之路。如果沈元是他数学启蒙的导师,那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教授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。在李文清的鼓励下,陈景润更加坚定了要和数学结缘的决心。
1953年秋天,陈景润本应继续在大学里学习,但因国家需要,他提前从厦门大学毕业,进入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。然而,由于性格内向、身体健康不佳,陈景润在四中的教学生涯并不顺利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,他因健康问题多次住院,甚至经历了三次手术。最终,因身体原因,陈景润于1954年回家养病。此时,厦门大学重新聘请他为资料员,这一岗位给了陈景润充足的时间继续研究数学。
回到厦门后,陈景润开始潜心钻研数学问题,他接触到华罗庚的“对垒素数论”研究,迅速投入其中,并写出了改进版的论文《塔里问题》。这篇论文受到了华罗庚的高度评价,也因此让陈景润有机会进入了华罗庚组织的“哥德巴赫猜想”数论讨论班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1965年,《科学通报》第17期刊载了陈景润的论文《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》。这篇论文引发了数学界的巨大震动,标志着“1 2”这一关键突破,成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成果,被称为“陈氏定理”。
然而,长时间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让陈景润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但他依然坚持研究数学,日复一日。直到1978年,陈景润的名字才开始广为人知。当《人民文学》杂志刊登了徐迟的文章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后,陈景润的成就被正式推向公众视野,成为了全国的数学英雄。
这篇文章的传播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,陈景润因此得到了邓小平的关心。在邓小平的关怀下,陈景润被安排进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疗养。正是在这里,陈景润与来自武汉军区的女军医由昆相识。由昆是27岁的年轻医生,而陈景润已经45岁。尽管年龄相差18岁,但两人一见如故,彼此的眼神中闪烁着深深的默契。
随着交往的深入,陈景润和由昆开始了浪漫的爱情故事。最终,在1980年,两人结婚,翌年迎来了儿子陈由伟的诞生。然而,这段幸福的时光并不长久。1984年,陈景润被确诊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,身体状况急剧恶化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没有放弃数学研究,直到1996年3月19日,陈景润因病去世,终年63岁。
陈景润去世后,他的儿子陈由伟成为了焦点。陈由伟在多数时间里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,但当听到别人希望他继承父亲的数学事业时,他会感到叛逆和愤怒。为了不走父亲的道路,也为了避开母亲那条医生的路,陈由伟选择去加拿大留学,读商科。在加拿大,他过上了自由舒适的生活,没有人知道他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,也没人催促他继承父亲的事业。
然而,商科的数学题让陈由伟不禁回想起父亲在研究数学时的专注与努力。最终,他决定转学数学。虽然这对于他的母亲而言并不容易接受,但她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。在开始数学专业的学习后,陈由伟发现数学的深度远超商科数学,他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跟上专业的步伐。他开始疯狂地“刷题”,这让他很快适应了数学专业的要求。
陈由伟最终完成了数学硕士学业,但在攻读博士时他发现自己遇到了巨大挑战,最终决定放弃博士学位。学成回国后,陈由伟没有选择继承父亲的数学事业,而是选择了创业,成立了一家医疗公司,投身于与健康相关的事业。
这便是陈景润的儿子,陈由伟,转学数学并承载着父亲思想的故事。通过他的经历,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生命中的传承和选择,也许这正是陈景润数学世界中的另一种成就。
参考资料:
[1]《厦门日报:陈景润儿子厦大座谈开场白 我可以自豪地说 我也是学数学的》
[2]《数学大师陈景润: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》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